我國礦產資源規劃的戰略作用
2001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我國發布實施了首部《全國礦產資源規劃》,各地也先后編制完成了不同層級的礦產資源規劃工作。2008年12月,國務院批復了《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08—2015年)》。近十年的實踐證明,制定實施礦產資源規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重要作用正在日益凸顯。
提高礦產資源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國仍將處于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階段,決定了我國對礦物原料的需求會持續上升。我國礦產資源總量大,人均少、稟賦差,大宗、支柱性礦產不足,對外依存度居高不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資源國情,決定了礦產資源大量快速消耗態勢短期內難以逆轉。
礦產資源規劃主要通過四個途徑,保障資源的長期穩定供給。
一是加強礦產資源勘查,實現找礦重大突破,增加資源儲量。如規劃提出,力爭2011—2015年新發現約10個億噸級油田和8—10個千億方級氣田,新發現和評價大型重要礦產地約200處,提前5—10年為國民經濟發展奠定資源基礎。通過切實加強油氣、煤炭、煤層氣、鐵、錳、銅、鋁、鉛、鋅、錳、鎳、鉀鹽、磷、硫等重要礦產勘查,提供可供規劃建設的大型重要金屬礦產資源基地,并為化工和建材業發展奠定資源基礎。
二是科學調控礦產資源開采總量,優化布局與結構,提高開發利用水平,增強礦產資源可持續供應能力。將石油、天然氣、煤層氣、鐵、錳、銅等國內急需礦產列為鼓勵礦種,努力提高可供能力。對鎢、錫、銻、稀土等國家規定實行保護性開采的特定礦種,提出了限制開采的調控措施,保證資源優勢和效益。通過優化勘查開發布局結構,促進礦業有序發展。各地依據規劃對礦山企業規模結構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調整。據統計,2008年全國大中型礦山企業數較1999年增長了257%,小型礦山及小礦數減少了30%。
三是強化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提高礦產資源利用水平。我國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具有很大潛力。規劃要求大力提高資源回采率和綜合利用率,推進科技進步和發展礦業循環經濟,提高資源開發利用水平。按照規劃,到2015年,礦產資源總回收率與共伴生礦產綜合利用率均提高約5個百分點。
四是擴大國際合作與交流,形成一批穩定的境外礦產資源供應基地。為適應資源配置和礦業全球化發展趨勢,規劃提出要積極開展境外重要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合作,以石油、天然氣、鉀鹽、鋁、銅和鈾等礦產為重點,拓展境外礦產資源供應渠道和能力。
加強和改善對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宏觀調控
目前,我國礦產資源管理仍然存在不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問題,統籌和配置資源缺乏制度保障,規劃在宏觀調控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通過科學規劃,有利于深化礦產資源管理方式改革,提高礦產資源管理水平,更好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優化配置資源。礦產資源規劃主要是強化宏觀調控作用。
首先是加強礦產資源調查與勘查,統籌協調公益性和商業性地質工作,加大公益性地質工作力度,按照市場經濟原則,引導和鼓勵商業性礦產資源勘查活動。其次是鼓勵開采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密切相關且國內供給相對不足的礦產。主要包括能源礦產,鐵、優質錳、鉻、銅、鎳、鉛、鋅等金屬礦產,以及重要非金屬礦產。再次是明確鎢、錫、銻、稀土等國家規定實行保護性開采的特定礦種和一些重要優勢礦產的限制性開采要求。最后是推進建立礦產資源儲備和保護機制。建立石油、特殊煤種、國家規定實行保護性開采的特定礦種等的礦產地和礦產品儲備,為調控市場、應對突發事件和保障資源供應安全奠定基礎。
轉變資源開發利用方式,促進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
目前,我國長期形成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礦產資源利用方式還比較粗放,一些地方采富棄貧、一礦多開、大礦小開的現象較為普遍,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尚未根本好轉。礦產資源規劃促進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從粗放向集約轉變,提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
加大對資源型城市尤其是資源枯竭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支持力度,盡快建立有利于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如浙江省按照規劃下達了礦山數減少年度目標,暫停新批采礦權,關閉禁采礦種和部分限采礦種礦山,合并相鄰或相近的礦山,進而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出現了礦業產值增長幅度高于產量增長幅度、利稅增長幅度高于產值增長幅度的良好局面。
規劃在充分考慮提高資源保障能力的前提下,提出了加強礦山環境保護的措施,從礦產資源勘查,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布局、結構和效率等方面,努力做到減少礦山廢棄物的排放,減輕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最大限度減少或避免因礦產開發而引發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為了把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規劃提出到2015年,歷史遺留的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率達到35%,新建和在建礦山的地質環境得到全面治理。
規劃通過劃定具有生態環境保護功能的限制或禁止勘查開采區,強化對礦山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加強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監測,嚴格規劃準入條件和責任制,加強礦山生產過程中對環境影響的控制,推進綠色礦山建設。
- 上一篇:百里毅行 行者不息 2015/12/30
- 下一篇:地研院召開職工代表大會高票通過事企分離運行改革方案 2016/1/29